圆形隧道超欠计算 控制隧道超欠挖的口诀

隧道工程超挖和欠挖的原因是什么,隧道施工技术关键经验1。隧道开挖的超挖和欠挖控制是指开挖场地到设计开挖轮廓线的垂直距离,以及该点到设计中心的距离与设计半径之差,如何处理长链和短链...第四章:用折线交会法计算任意路线或匝道曲线三维坐标的原理和程序(Q2X8/H2X8) 4.1Q2X8系列规划相交平面曲线设计资料4.2不对称基本相交平面曲线坐标的正算原理4.3不对称基本相交平面曲线坐标的正算原理4.4直转点的计算原理4.5带有不完全缓和曲线的不对称基本相交平面曲线要素的计算原理4.6基本相交平面曲线的不完全缓和曲线的起止半径的确定方法4.7斜交涵洞的坐标计算4.8坐标正交反演计算 原理4.9断链计算原理4.10竖曲线计算原理4.11路基超高加宽及边桩设计标高计算4.12桥墩桩基坐标计算4.13隧道超挖、开挖轮廓放样及限界测量计算4.14路桥隧相交方法综合计算4.15主线与匝道连接处路基加宽计算案例4.16单交叉口椭圆曲线拆分为双交叉口椭圆曲线程序计算案例(QC28)4.17直线插补隧道中的偏。

隧道超欠挖计算原理

1、CASIOfx-9750GII公路与铁路测量程序Q2V9程序中,如何处理长链和短链...

第四章折线交会法任意路线或匝道曲线三维坐标的计算原理及程序(Q2X8/H2X8) 4.1Q2X8系列规划相交平面曲线设计资料4.2不对称基本相交平面曲线坐标的正算原理4.3不对称基本相交平面曲线坐标的正算原理4.4直转点的计算原理4.5带有不完全缓和曲线的不对称基本相交平面曲线要素的计算原理4.6基本相交平面曲线的不完全缓和曲线的起止半径的确定方法4.7斜交涵洞的坐标计算4.8坐标正交反演计算 原理4.9断链计算原理4.10竖曲线计算原理4.11路基超高加宽及边桩设计标高计算4.12桥墩桩基坐标计算4.13隧道超挖、开挖轮廓放样及限界测量计算4.14路桥隧相交方法综合计算4.15主线与匝道连接处路基加宽计算案例4.16单交叉口椭圆曲线拆分为双交叉口椭圆曲线程序计算案例(QC28)4.17直线插补隧道中的偏移

隧道超欠挖计算原理

2、隧道施工技术的要点经验

1。隧道开挖的超挖和欠挖控制是指开挖场地到设计开挖轮廓线的垂直距离,以及该点到设计中心的距离与设计半径之差。开挖轮廓线下半径为:设计半径储备(拱架架设前的突变和拱架架设后的变形按3cm考虑),二次衬砌模板变形大量增加5cm。开挖轮廓线上半径为:开挖下半径监控量测动态管理预留沉降量(设计及规范经验值:18cm、16cm、13cm)。

隧道超欠挖计算原理

3、如何算隧道开挖方量

以某一物理方向(如水平方向)为起始方向,以一定的间隔(角度或距离)逐一测量仪器旋转中心与实际开挖轮廓线的交点的矢量直径(距离)和矢量直径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依次连接这些矢量直径端点即可得到实际开挖轮廓线。通过隧道内的施工控制导线,获取断面仪的定点定向数据,借助计算软件,自动完成实际开挖轮廓线与设计开挖轮廓线的空间三维匹配,输出各测点与对应的设计开挖轮廓线之间的超挖和欠挖值(距离面积)。

隧道超欠挖计算原理

4、隧道工程超欠挖是什么原因,如何预防呢?

原因分析:①测量放线不准确;②岩石隧道爆破施工不到位或围岩坍塌;(3)挖掘机开挖时,直接开挖至设计预留的开挖轮廓线边缘;④地质条件差,土的垂直节理发育,稳定性差,局部坍塌;⑤隧道掌子面开挖后,拱架架设前,未进行初喷,造成失水和松散粉质黄土块;预防措施:①测量放样时应准确标出开挖轮廓线,开挖时应控制好开挖断面,确保测量准确;(2)岩巷爆破开挖时,要严格按照爆破施工技术交底提前准备,准确控制孔距,严格按照技术参数装药量,不得增减;

隧道超欠挖计算原理

(4)施工超前小导管时控制外推角度,防止外推角度过大造成超挖;⑤预留开挖轮廓边缘线,开挖过程中采用人机配合,避免机械开挖造成的超挖和欠挖;⑥当地质条件较差,出现局部坍塌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尽快应用初期支护进行封闭处理;⑦开挖至设计等高线位置后,立即进行开挖面初喷封闭,然后架设钢拱架;

隧道超欠挖计算原理

5、轻松工程测量安卓版隧道超欠挖计算圆心方向怎么都是不超不欠

MFY隧道开挖断面计算程序{ hij mng }:z[20]h \ c \:z[21]I \ a \:z[22]j \ h1 \:z[23]g \ GC \:z[24]m。

GC为实测标高,R1为上部第一半径,R2为下部第二半径)(显示值ZD为隧道中心线左侧的宽度,YD为隧道中心线右侧的宽度,2.3为设计线距隧道中心线的宽度。可根据实际情况更改调整)z[26]“h”▲(显示桩号点设计标高值)z[27]“O1”z[26]z[22](第一中心标高)z[28]“O2”z[26]z[22]z[20](编号数值可能不显示)d > z[29]> goto 1⊿z[30]√((z[24])2d 2)z[31]。